港門鎮
【概況】港門鎮位于東經109°46′,北緯21°13′,地處遂溪縣西南部沿海地區。全鎮東接北坡鎮,西臨北部灣,南鄰樂民鎮,北部與草潭、楊柑兩鎮相接壤,距離遂溪縣城68公里、湛江市區78公里。境內有省道S545、縣道X683、X684、X820通過,遂溪縣樂民河貫穿而過,是遂溪縣毗鄰北部灣的重要海岸線。行政轄區面積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52萬畝、林地面積3.74萬畝、海岸線12公里、海洋灘涂1萬多畝,土特產有貨湖鐵皮石斛、吳家荔枝龍眼、紅心火龍果、菁源番薯等,風景區包括石角漁港、黃屋濕地公園、港門埠海灘等。2023年,全鎮下轄行政村12個、自然村105條,總人口4.4萬人。
【經濟發展】2024年,港門鎮完成生產總值17.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0.6億元,第二產業0.8億元,第三產業6.3億元。
農業 全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3.5萬畝,產量超3萬噸。創新成立全縣首個鎮級產業振興促進會,構建“政府引導+協會運作+市場驅動”發展模式,港門番薯、瑤柱、石斛、林地雞等特色農海產品市占率提升,“港門優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初步顯現。
工業 2024年,港門鎮有個體工商戶1660余戶,企業111家,其中發展良好的企業包括:遂溪縣洋泰網具廠、湛江合興農業有限公司、湛江勝興木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全鎮農民專業合作社46個。
服務業 2024年,港門鎮有圩市1個,每月農歷的“3、6、9”日為圩日,有超市6家,酒店賓館4家,藥店8家,物流點12個,金融機構網點2個,保險公司1家,通信公司2家,理發店15家。
【鄉村振興】2024年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項目申報入庫32個,總金額2383.2萬元,惠及8個行政村12條自然村。統籌40余萬元推進我鎮“綠化、美化、亮化”工程,縣道公路亮化工程覆蓋主要街道,夜間通行安全性顯著提升;鎮標識牌工程全部完工,鎮容鎮貌煥然一新。投入47萬元實施元塘村排洪渠建設項目,根治困擾村民多年的內澇頑疾;投入29萬元建成邊連塘村農田水利設施道路工程,村民耕作出行更加便利。
【鎮區建設】加快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為圩鎮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深化與“中”字頭央企合作,建立“規劃先行+央企賦能”協同機制,積極謀劃推動典型鎮建設,爭取更多項目落地。把“七個一”項目作為打造美麗圩鎮的落腳點和出發點,不斷提升鎮區環境和基礎設施水平,切實增強鎮域綜合承載能力與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推進美麗圩鎮會客廳(港門鎮振興廣場)建設,打造“商貿服務+文旅體驗+特色展銷”三位一體綜合樞紐,通過一鎮一廣場,激發“鎮”能量,加快實現“鎮域興旺”目標。
【社會民生】深化“分層分類+動態監測”社會救助體系,推動城鄉低保、特困供養、社會保險等政策精準落實,確保應保盡保、應助盡助。健全完善困難群眾臨時救助機制,深入實施“愛心媽媽”結對關愛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行動。加快“長者飯堂”建設,為生活困難老年群體提供助餐服務,健全“湛江慧養”特色養老服務。縱深推進“雙百工程”,推動社會工作服務站(點)全域覆蓋特困群體服務對象,織密民生保障的精準服務網絡。認真落實惠農支農政策,精準發放惠民惠農補貼,切實維護農民根本權益。扎實做好新時代雙擁優撫工作,健全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拓寬重點群體高質量就業渠道。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關愛保護,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生態,筑牢校園安全立體防線。依托港門鎮教促會,健全“獎教助學+人才培養”機制,培厚我鎮崇文重教的社會土壤。全方位推進健康港門建設,大力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和應急處置能力。穩步提高民生支出,緊盯發展急需、升級急缺、民生急盼三大領域,補齊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短板,完善文化體育配套設施,推動圩鎮功能品質全面迭代升級。
【綜治維穩】健全社會綜合治理體系,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依法嚴懲各類違法犯罪行為,重點打擊走私、偷渡等突出犯罪活動。深化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創新,全面推行“1+4+3”基層治理模式,有機融合“平安夜訪”等機制,加強風險源頭防控,扎實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提升信訪工作水平,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推動社會治理向更高水平邁進。
【安全生產】扛穩扛牢安全生產監管責任,深入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狠抓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對道路交通安全、建筑施工安全、人員密集場所、工礦商貿和“九小”場所、危險化學品和煙花爆竹安全、水上安全等行業領域開展排查整治,加大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力度,從嚴從實從細抓好各項安全防范措施落實,確保“全覆蓋、無死角、不遺漏”,防范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強化自然災害防范與應對能力,完善應急預案體系,統籌整合應急資源與力量,構建統一指揮、專長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機制。推進安全生產與防災減災知識、技能普及行動,推動相關教育活動進學校、進企業等,全面提升干部群眾的災害預防、應急避險及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