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是提升農村“顏值”的新舉措。近年來,各地大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推廣普及“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治理模式。“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的運用,迅速改變了很多村莊的面貌,農民生活幸福感不斷提升。
不過,當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基礎設施不完善、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場化機制等因素,制約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持續良性運轉。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劉小權呼吁,加快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進一步完善和培育市場化機制,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劉小權建議,中央、地方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及時出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有關政策法規,進一步明確職能部門的主體責任,強化農村垃圾處理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可行性,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提供強有力的機制保障。
“群眾的環保意識與新時代農村垃圾處理要求有一定差距,將不利于農村垃圾處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劉小權認為,相關部門要積極開展教育宣傳“三下鄉”活動,加大對環保法律法規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等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提升群眾的環保意識,營造“人人關心環保、人人支持環保”的氛圍。同時,加大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資金投入,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管理水平。
劉小權還建議,希望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原則,加快完善和培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市場機制,鼓勵支持鄉鎮以購買服務方式委托運營。市縣兩級相關部門要強化對市場主體進入農村垃圾治理市場的全過程監督管理。鼓勵社會資本通過創新管理、創新技術,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項目成本,提高項目投資回報水平。